-
救活“身首离断”者!中国医生太牛了!
2025-10-23 16:29:06
这场手术被团队定义为“颈椎外科的极限挑战”,每一步操作都需基于精准的解剖学判断与扎实的临床经验。最致命的风险来自椎动脉大出血——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后,经颈椎横突孔上行,是脑干、小脑等重要脑区的核心供血动脉,正常血流量约150ml/min。张先生右侧椎动脉断裂后,近端被血凝块与软组织封堵,形成“临时止血屏障”;左侧椎动脉因椎体脱位被牵拉延长,管腔狭窄至正常的1/3,血流速度降至30cm/s(正常约60-80cm/s)。“术中若右侧椎动脉血凝块脱落,相当于打开‘颅内出血水龙头’,短短30秒出血量即可达500ml,而颈部手术视野狭小,止血难度极大。”麻醉科袁红斌主任介绍,团队术前备好自体血回输设备、血管介入栓塞器材,并制定“控制性降压+快速输血”预案,将收缩压维持在80-90mmHg以减少出血风险。
感染防控的困境同样严峻。颈椎后路手术需暴露棘突、椎板等结构,但张先生颈后部皮肤因撞击出现10cm×8cm的挫伤区,皮下组织水肿明显,术中极易出现皮肤坏死;而离断的椎体间隙内积聚大量血性脑脊液,其葡萄糖含量高,是细菌极佳的培养基,一旦发生感染,细菌可沿脑脊液循环扩散至颅内,引发化脓性脑膜炎,死亡率高达40%。“传统前路手术虽能避开后部创面,但单纯前路钢板对‘离断式脱位’的固定强度不足,术后再脱位风险达60%。”陈华江解释,这要求手术方案必须兼顾“固定强度”与“感染防控”。此外,颈髓在离断牵拉后已处于“水肿-缺血”的脆弱状态,术中任何微小的椎体移位(超过1mm)都可能加重脊髓压迫;而手术需在直径不足5cm的颈椎前间隙操作,周围有气管、食管、喉返神经等重要结构,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喉返神经损伤导致声音嘶哑,或食管损伤引发食道瘘。
面对多重考验,团队创新性提出“卫星钢板辅助分步复位内固定术”,这一术式融合了解剖学复位理念与生物力学稳定原理。不同于传统前路单钢板固定,团队采用“主钢板+辅助卫星钢板”的组合式固定:主钢板贴合椎体前方,提供纵向支撑力;卫星钢板呈45°角斜向固定上下椎体,形成“三角形稳定结构”,将抗拔力提升至传统术式的1.8倍。“这种设计灵感来自‘卫星围绕主星’的力学平衡,能有效对抗颈椎屈伸、旋转等多方向应力。”陈华江说。
6月18日13时,手术在全麻下开始。经颈前右侧入路逐层分离组织,避开甲状腺、气管等结构,暴露C5-C6椎体前方时,团队发现椎前筋膜因血肿形成“张力性隆起”,随即用细针穿刺抽出5ml血性脑脊液,确认无血管损伤后切开筋膜。清创阶段,医生用神经剥离子小心清除椎体间隙内的血凝块、破碎椎间盘组织,避免器械触碰脊髓,术中C臂透视实时确认椎体位置,确保清创范围不超过椎体终板边缘,防止损伤终板软骨影响融合。复位阶段,先在上位椎体(C5)植入2枚椎体螺钉,通过撑开器反向牵拉,配合助手手法推挤下位椎体(C6),使脱位椎体缓慢靠拢,每移动1mm即透视确认脊髓压迫是否缓解。最后植入主钢板固定C5-C6椎体,在主钢板上方加装卫星钢板增强稳定性,椎体间隙植入含自体骨的融合器促进骨愈合。“整个过程就像‘拼积木’,每一步都要兼顾力学稳定与神经保护。”王新伟教授补充,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,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在复位后逐步恢复,提示脊髓功能未受二次损伤。
历时3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,术后即刻CT显示:C5-C6椎体解剖复位,钢板螺钉位置精准,脊髓压迫完全解除。这场手术的成功,不仅在于技术创新,更离不开术后多学科的精细化管理。ICU团队通过有创动脉压监测精准调控血压,维持平均动脉压在85mmHg以上,确保脊髓灌注充足;使用抗纤溶药物减少术后出血,避免血肿压迫气道。感染防控方面,采用“头孢三代抗生素+局部抗菌药物冲洗”的联合方案,监测体温、血常规、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,术后7天降钙素原始终低于0.5ng/ml,未出现感染迹象。术后第3天开始床旁康复训练,通过肢体被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,使用神经节苷脂、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促进神经修复,配合针灸、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改善肌力。
如今,张先生已出院返乡继续康复。最新随访显示,其Frankel分级提升至C级(上肢肌力3级,下肢肌力2级),可自主完成翻身、坐起等动作;呼吸功能显著改善,脱离呼吸机最长达36小时;颈部X线提示椎体融合良好,未出现钢板松动。这例手术的成功,为颈椎离断性损伤的救治提供了重要临床经验。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自20世纪70年代起深耕颈椎伤病研究,建立了“创伤评估-手术干预-康复随访”的全链条体系,年完成复杂颈椎手术超3000例,形成了“解剖复位-生物固定-神经保护”的技术特色。
“颈椎外科的进步,离不开对解剖学的深刻理解、对技术创新的持续追求,更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。”陈华江表示,团队将总结这例手术的技术细节,形成标准化诊疗流程,为更多危重患者带来希望。而张先生的康复历程也印证:在现代医学的精准护航下,即使是“灾难性损伤”,也能绽放生命重生的可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